從新年賀詞看總書記牽掛的水利
歲序逢新,紀復日盛。每到律轉鴻鈞的辭舊迎新之際,萬家燈火中我們都在守候,期待從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里,感受家國溫暖,砥礪奮進雄心。
賀詞記載著國家發展大事,傳遞出領袖深切掛念。12份賀詞里,每年都提及水利,高頻次的殷切關懷,讓每一位水利事業工作者,可感文字背后的“水利情”,可見水利背后的“家國志”。
由水可見賀詞里的家國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興水利、除水害,古今中外,都是治國大事。發展水利既是“民生為上,治水為要”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高質量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從歷年賀詞里,我們能清晰看到:“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正式開港”“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為國家戰略”“白鶴灘水電站全面投產”“長江經濟帶活力脈動”“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它們徐徐鋪展出新時期江湖通達、河海奔涌的“青綠畫卷”。
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江都水利樞紐
水脈連文脈,水運連國運。把水利關聯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鏗鏘步伐,總書記說“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涌”,講到攻堅克難,他說“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說到團結奮斗,他說“無數平凡英雄拼搏奮斗,匯聚成新時代中國昂揚奮進的洪流”。
由水可見賀詞里的枝葉情
我國著名水利專家嚴愷教授在《中國南水北調》一書中寫道,東線是黃淮海平原的呼喚,中線是華北平原的綠色的夢,西線是西北大地的期待。
“南水北調工程”是賀詞中唯一被冠以“世紀工程”的國之重器,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2014-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這項超級工程的東線和中線的建設一線,實地察看關心工程建設,強調“要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
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環境之危、民族存續之危。
2017年的新年賀詞宣告“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全面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湖長制責任體系,南水北調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制度護航下,水質大幅提升,幸福河湖建設步伐鏗鏘、成效顯著。
“我們還抵御了嚴重洪澇災害,廣大軍民不畏艱辛,同心協力抗洪救災,努力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學校科研團隊為全國防汛提供應急技術支持
2020年6月,我國江南、華南、西南暴雨明顯增多,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一些地區汛情嚴峻。面對即將到來的“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河海大學全國洪澇災害預測預報與分析技術支撐團隊為應急部提供了多期全國重點區域洪澇災害預測預警分析的專報成果,為國家防總調度指揮決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受到了社會的充分肯定和高度好評。
由水可見賀詞里的生態美
水網縱橫脈動強勁,橋隧相連逶迤壯麗,港通四海生機勃發。“五位一體”戰略布局下,水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價值煥發新生。
水系牽動區域經濟,“長江經濟帶活力脈動”“粵港澳大灣區勇立潮頭”“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海潮涌動藍色經濟,“海南自由貿易港蓬勃興起”“天津港蓬勃興盛”“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正式開港”。
向海圖強扣人心弦,投身海洋建設的校友說,“挖起來的每一粒沙都是國土,我身邊的每一段堤都是長城”。海上絲綢之路走出新格局,賀詞里我們見證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非合作論壇。習近平總書記曾出席秘魯錢凱港開港儀式,參與該工程建設的校友說,“從上海到錢凱,新時代亞拉陸海新通道已建成,新發展理念貫徹整個建設過程”。
水,流轉千年,滋養農田、浸潤心田,在華夏大地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從“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到《習近平關于治水論述摘編》出版發行,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水文化成為歷史使命。
《新華日報》報道我校助力良渚申遺
文明何其博大,良渚古城改寫世界水利史,我校古代堤壩工程與技術研究團隊依托巖土力學與堤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耗時3年揭開5000年前世界最先進水利工程的神秘面紗,助力其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江蘇洪澤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我校陳菁教授團隊全程提供技術支持,成功還原了洪澤古灌區的灌溉排水體系和灌溉發展演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白鶴灘水電站全面投產”“綠水青山成色更足”” 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順利推進”,水利助力清潔能源開發,人們逐水而居,逐綠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中國氣象。
由水可見賀詞里的未來志
近6年賀詞中8處提到“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強化科技自主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激活創新動能。
以更大力度辦教育、興科技、育人才。學校科研團隊首創水工程安全成套關鍵核心技術、攻克大型泵站系列裝置“卡脖子”難題、破解河谷場地震動輸入方法及工程抗震關鍵技術、支撐大電網安全高效運行的負荷建模關鍵技術 ……為劈波斬浪的“國之重器”保駕護航。
科學規劃布局前瞻引領型、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撐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投身科技強國建設,以“負責任的大學”的歷史自覺主動作為,書寫“強國建設,河海有為”的篇章。
有組織科研、校企聯合攻關、千萬級項目、國家創新中心、億級實驗平臺、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蘇州高等研究院大樓正式啟用,常州高等研究院投入建設,大學科技產業園加速推進。
蘇州高等研究院大樓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孩子能有好的教育”“年輕人能有更多發展機會”是河海的“頭等大事”。
改革奮進,步履堅定。過去的一年,我們持續深化改革、提升內涵,從大成就中獲得價值感,從小事情里體悟幸福感。學校第十四次黨代會為我們擘畫了發展藍圖,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啟航的關鍵節點,我們將以110周年校慶為契機,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奮發的作為,辦好特色大學,助力強國建設。
讓我們一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 歷年新年賀詞中提及的“水利”
2025年
嫦娥六號首次月背采樣,夢想號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極秦嶺站崛起冰原,展現了中國人逐夢星辰大海的豪情壯志。
2024年
糧食生產“二十連豐”,綠水青山成色更足,鄉村振興展現新氣象。東北全面振興譜寫新篇,雄安新區拔節生長,長江經濟帶活力脈動,粵港澳大灣區勇立潮頭。中國經濟在風浪中強健了體魄、壯實了筋骨。
這一年的步伐,我們走得很顯底氣。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度,傳承著偉大的文明。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大漠孤煙、江南細雨,總讓人思接千載、心馳神往;黃河九曲、長江奔流,總讓人心潮澎湃、豪情滿懷。良渚、二里頭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傳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寶,國家版本館的文脈賡續……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2023年
第三艘航母“福建號”下水,首架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白鶴灘水電站全面投產……這一切,凝結著無數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點點星火,匯聚成炬,這就是中國力量!
2022年
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近年來,我走遍了黃河上中下游9省區。無論是黃河長江“母親河”,還是碧波蕩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魯藏布江;無論是南水北調的世紀工程,還是塞罕壩林場的“綠色地圖”;無論是云南大象北上南歸,還是藏羚羊繁衍遷徙……這些都昭示著,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2021年
我們還抵御了嚴重洪澇災害,廣大軍民不畏艱險,同心協力抗洪救災,努力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2020年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按下快進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為國家戰略。
2019年
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順利推進,各項民生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穩步實施。我在各地考察時欣喜地看到:長江兩岸綠意盎然,建三江萬畝大地號稻浪滾滾,深圳前海生機勃勃,上海張江活力四射,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這些成就是全國各族人民擼起袖子干出來的,是新時代奮斗者揮灑汗水拼出來的。
2018年
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建設捷報頻傳。“慧眼”衛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量子計算機研制成功,海水稻進行測產,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完成深海觀測,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正式開港,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我為中國人民迸發出來的創造偉力喝彩!
2017年
通過改革,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更便利了,許多貧困地區孩子們上學條件改善了,老百姓異地辦理身份證不用來回奔波了,一些長期無戶口的人可以登記戶口了,很多群眾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這一切,讓我們感到欣慰。
2015年
我們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線40多萬人移民搬遷,為這個工程作出了無私奉獻,我們要向他們表示敬意,希望他們在新的家園生活幸福。
聆聽賀詞,感受到
我們的事業被總書記惦念
備受鼓舞、滿懷希望、生出力量
夢雖遙,追則能達
愿雖艱,持則可圓
傳承水利先賢的精神品質
闊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征途
不負牽掛,不負華年
來源:河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