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務部公示擬確定全國15個地區作為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首批全域推進先行區試點,武漢位列其中。
自2021年10月入選全國首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以來,武漢市商務局推動出臺全市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編制專項規劃,形成了商務、財政、民政、衛健、文旅、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橫向統籌和市、區、街、社區縱向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
截至目前,全市建設改造便民生活圈52個,商業網點總數達到1.4萬個,品牌連鎖化率超30%,服務社區居民150余萬人,帶動就業11萬人。武漢市按照“黨建引領、五圈合一”的建設模式,不斷擴大黨建“同心圈”、提升社區“商業圈”、打造品質“生活圈”、擴寬便民“服務圈”、搭建社交“朋友圈”,一個個“小而全”“小而美”的生活服務圈不僅為市民提供了越來越方便的家門口生活,更成為延續城市人文歷史脈絡的生活方式。
洪山街道武昌府社區的邵睿麟每天都很充實。與以往不同,除了完成暑假作業,8歲的他還在托管班老師的帶領下做手工、參觀科技館、擺攤“跳蚤市場”。
武昌府社區地處南湖商圈核心地段。“我們干脆組建一個商戶聯盟,大家共同發展。”中國農業銀行文治街支行負責人提出建議,社區和周邊商戶一拍即合,2023年初商戶聯盟正式成立。
聯盟通過走訪發現,轄區內年輕父母較多,許多小學生放學后無處托管。借助周邊教育資源,武昌府社區擁有了自己的托管班,周邊教培老師輪流免費為孩子們上興趣課,既豐富了孩子們的課外生活,又為自己做免費宣傳。
“商戶聯盟不僅僅是商戶的‘娘家人’,也是商戶和群眾之間交流溝通的橋梁。”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袁于紓說,社區網格員會定期走訪入戶調查,在居民反饋下,社區商業街今年陸續引進了書店、托育幼兒園、食堂等新商戶,開業便爆滿。
在黨建“同心圈”的引領下,武漢市社區“商業圈”品質不斷提升。中百等商貿龍頭企業重視社區網點布局,中百深耕社區門店達1100家,連鎖便利店超4600家,便利居民消費;全市適時出臺咖啡茶飲經濟鼓勵政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社區商業消費需求。
擴寬便民“服務圈” 小修小補上門服務
“孩子給買的褲子,褲腿太長了,我來裁一下。”家住武昌區姚家嶺社區的何女士下班后來到小區中心廣場,帶著新衣服找裁縫師傅改短。裁縫師傅王井熟練地接過衣料,伴隨著“嗒嗒嗒”的縫紉機聲,一條褲子很快就改好了。
“‘小修小補’服務如何回歸社區,更好地服務廣大居民,是我們在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過程中一直思考的問題。”姚家嶺社區書記袁學剛說。
為有效滿足居民需求,姚家嶺社區定期聯合湖北木蘭花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輪流“上門”服務轄區內各小區,為他們提供修鞋補衣、小家電維修、理發、磨剪子等便民服務。過去一年,這類活動累計舉辦4次,平均每次服務居民近800人。居民紛紛表示“這種流動修補的模式蠻好”。
在武漢,不少社區通過開設“零工微站”、設立“鄰里工場”,組建流動小分隊、延伸物業服務等舉措,有效解決了居民的日常修補需求,不斷擴寬便民的“服務圈”。
打造品質“生活圈” 老社區蝶變打卡點
“豆葉黃,秋風涼,蟹腳癢”“菊報酒初熟,橙催蟹又肥”……過一個月螃蟹就要上市,硚口區榮東社區工作人員已經開始忙碌,為9月開始的螃蟹街活動準備著俚語燈飾。
上通利濟北路下連武勝路,短短一條街上有近20家從事螃蟹相關行業的商戶。榮東社區黨委副書記嚴海介紹說,有的批發店已經在此經營了數十年。
過去因經營海鮮生意,街面衛生問題困擾著附近居民。為提升商居和諧,榮東社區以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為載體,舉行“螃蟹一條街”特色街區品牌工作會議。商戶代表紛紛出謀劃策,整條街的容貌隨之進行整體升級。
“螃蟹街的存在是一種街道文化的傳承。”嚴海說,社區為店鋪統一換了更美觀的水缸,還計劃為街面鋪上防污防滑地毯。待到螃蟹街旺季,這里會設立臨時店鋪,方便更多流動商戶在此售賣。“有了整體規劃,名氣響了不少。去年旺季,最老的兩家店鋪月銷售量增長近30%。”
近年來,武漢積極引導社區商業街向特色街區轉型升級,以老街區歷史為載體,一批特色社區商業街蝶變重生。華僑城·東方里臨近東湖綠道,整個街區綠樹環繞,噴泉水池相圍,是市民夏日納涼的好去處;漢口北湖正街曾是煙火氣息濃厚的夜市街區,經過一番改造,舊樓畫上了濃墨重彩的巨幅戲劇臉譜,如今成為“戲碼頭”街區打卡熱點。
此次入選全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首批全域推進先行區試點,武漢將利用兩年時間在中心城區實現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全覆蓋。到2026年,全市將建成130多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來源:武漢市人民政府